周六上午,成都永陵附近某茶楼。一个人,一杯茶,一本书,认真读了3个小时。
这样读书或许真有效,恰好读的是叔本华那篇《怎样读书更有效》。
边读边反思,我们真不懂得“善用财富和闲暇”,更多是将闲暇拿来聊天、闲逛和打麻将,再就是和无所事事的人无所事事地喝酒,所以做不出“极富价值之事”。
我们读书,也只为装点“门面”,更多是“浅阅读”,被各种媒体的快餐式信息、新闻、流言轰炸,甚至得了“负面消息综合症”,一打开网页就去关注有没有什么重要的“坏消息”。
宝贵的精神家园就这样被污染了。
我们不能不加选择的吸收一切资讯,正如你不能将满桌的饭菜全部吃光一样。
何况别人说的话,写的字,是需要我们去考证的。华山有多险,爬一下苍龙岭就知道了,而不是去信“韩愈爬到那儿吓哭了”这些无根无脚的故事。
读书的一个重要作用,就是发现自己的天赋,寻找榜样,并放大自己的优势。所以,一定要读经典,读伟大人物的代表作,不要读那种“流行歌”式、平庸的时代读物,那些劣质书都是以骗钱为目的,欺骗愚民的。
不滥交劣友,是交好友的一个条件。叔本华也说,“不读劣书,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”。
何为好书?经典,经过几千年洗礼的经典名著。而且要“读古人的原书,今人对他们的评论,没有多大的意义。”经典才是一种真实的、“持久性的文艺”。
只读那些为科学和文学而写出来的书,不读那些依靠科学和文学挣钱而写出来的书。一个是目的,一个是手段。高下之分,立眼可见。
读书的目的不只是消遣和娱乐,更在于提升素质、丰富思想体系。通过对思想体系的完善,对问题的看法能够形成框架,从而把握好格局。而不是细节末节,丰富一下谈资,炫耀一下肤浅的知识。
现代人,多急功近利,提倡读一点“强势的书”,什么权谋之术、升官之道、经营学,什么学懂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正如叔本华所言“政治的历史是意志的历史”,这里面充斥着恐惧、患难、欺诈以及可怖的杀戮。而“文学和艺术的历史是睿智的历史”,内容总令人畅快喜悦。
我觉得,技术类书籍管当时,哲学类书箱管长远。技术类书籍能够教你一门技艺,掌握一种谋生的手段,而哲学类书籍见效慢,却能指导人生,要反复的读,才能够理解深意。
看来,读什么书,怎样读书,如何读书更有效,还是一个大学问,这也得因人、因时、因地、因事而异。
评论